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- 学会、企业科协之窗 - 建言献策 - 正文

椒江家庭农场及规模经营发展对策探讨

发布时间:2014-05-30 09:43:42 来源: 阅读次数:9552

 

20135月初第一个家庭农场注册开始,我区家庭农场注册工作进展突飞猛进。与传统农业相比,现在注册的家庭农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化经营、专业化生产、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运作。本文从分析农业大户(主要是种粮大户)发展现状入手,提出我区家庭农场发展对策。

一、   椒江区土地流转与农业大户发展现状

近年来,我区以土地流转为主要方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,在坚持“依法、自愿、有偿”原则下,加大政策扶持力度,突出农业“两区”建设,引导农民将手中闲置的耕地向专业大户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,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经营。通过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,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、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。截止2012年底,全区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4.71万亩,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11.19万亩的42.1%,实现规模经营(10亩以上)的耕地面积3.76万亩,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3.6%。以种粮大户为例,我区目前共有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88户,承包及流转土地面积3.25亩,粮食复种面积4.03亩,占全区粮食复种面积的40.3%据统计,全区种粮大户粮食平均单产远高于全区平均单产。

二、当前我区农业大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

1、从业者年龄偏大,文化偏低,能力不一,科技力量不足。

通过调查发现,全区50岁以上的种粮大户占74%,其中5060岁的占34%6070岁的占38%,队伍年龄结构老化造成后续发展能力不足。有知识、懂技术、有干劲的年轻人才并未投身到种粮事业中来。种粮大户并未真正走出传统农业窠臼,对农业科技的重视程度不够,信息不灵或是应用不符当地实际,造成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效果不明显。由于基层农技人才匮乏,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结构、数量、质量不合理,对种粮大户的指导和帮助不够。

2、 基础设施薄弱,抗风险能力差。

种粮大户所用农田基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,粮食种植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。现在正在使用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多是10年前或上个世纪所建,设施老化,年久失修,增加了农业灌溉成本,且数量不足,不能满足种粮大户对水利设施的需求,使其无法摆脱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威胁。例如2009年杨灯聪受自然灾害影响,造成经济损失40万元。

3、 生产成本过高。

生产成本过高已是困扰种粮大户的第一难题,调查发现,种粮大户总成本占了总收入的95%以上在成本中,人工成本、农资成本、农田租赁费依次位列前三名,占据了大部分成本费用,而农机作业占据比例较小,与人工成本形成鲜明对比,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低,这必然导致人工成本过高。成本中没有科技成本费用,而这正是投入产出比例失衡的关键原因。

4、机械化水平低。

机械化水平低是造成人工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,是制约当前我区种粮大户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。影响我区种粮大户机械化水平的因素有一是资金困难,种粮大户受成本负担困扰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购买先进农机具;二是技术人员短缺,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和发展离不开推广技术人员,但我区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短缺,现有人员尚不能承担使用维修先进农机具的重任;三是现有农机机型矛盾突出,现有的插秧机还不能对连晚杂交稻进行机插,造成连晚季节紧,移栽成本超高;四是基层农机服务机构尚需完善。由于近年政府对基层农机服务机构投入资金不足,缺少对技术人员的培训,办公地点简陋,维修设施老化陈旧,绝大部分农机服务机构有名无实,制约了我区机械化推广工作的进行。

三、我区家庭农场发展对策探讨

以上虽然是种粮大户存在的问题,但实际上也是所有农业种养大户普遍存在的问题,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症下药:

1、 提高对家庭农场的认识,加强多部门协作联动,建立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有效体制机制。

各镇(街道)、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扶持家庭农场就是扶持农业、扶持农民、扶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理念,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内容,作为深化农村改革、建设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重要举措,切实加强组织领导,认真研究解决困难,促进家庭农场健康快速发展。要切实加强对家庭农场的培育、指导和服务,制定发展计划,完善服务措施,抓好扶持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。要强化引领,建立和完善家庭农场培育机制,探索新型发展模式,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评定,对示范带动作用显著的家庭农场予以表彰。要营造氛围,广泛宣传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与措施,积极树立家庭农场的先进典型,及时总结家庭农场发展的工作经验,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良好氛围。针对农、林、牧、渔等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,相应制定建设标准,指导开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。鼓励家庭农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,成为法人型经营主体,为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保障。

大户发展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,仅靠一个部门难以打开局面。如生产技术服务、晾晒场和仓储建设、水利基础设施、田间道路、加工需要科技,发改,交通,工业信息化等部门联合解决,因此从长远看有必要建立协作机制和机构,共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。财政、工商、农林、国土、水利、质监、电力、金融、保险等部门也要加强配合、形成合力,共同推进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。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指导,简化家庭农场办理工商、税务登记等手续,创新家庭农场抵押贷款方式,提供农业政策性保险服务,优化基层农业公共服务,积极推动产销对接,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保障。

2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。

要以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,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主体的培训,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、善经营、会管理的新型农场主。鼓励引导大学生、外出务工农民、个体工商户、农村经纪人等投资创办家庭农场,投身现代农业开发,增强家庭农场发展后劲。要完善基础建设,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,推广应用先进农机装备和生产技术,发展标准化设施农业,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综合生产能力。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,完善配套设施,强化园区功能,促进家庭农场向“两区”集中。

3、 设立专项资金, 加大政府扶持。

一些地方为鼓励家庭农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奖励和补贴政策,效果明显,值得借鉴。面对财力不足的困难,应从两方面着手解决资金来源:一是申请区财政部门专门设立项目,二是从农业综合开发、水利基本建设中整合一定资金。为确保稳定来源,优选的办法是申请区财政部门设立专门项目,同时可以利用这笔资金引导整合其他强农惠农项目向大户倾斜。

增加项目资金扶持力度,争取更有利于大户的支农惠农政策,落实好良种补贴、种粮直补、农机购置补贴对大户的优惠措施,改善大户生产经营条件。加强多部门协调沟通,为大户安心经营铺设道路。联合物价,工商,质监部门对农资市场监督监管,对假冒伪劣化肥农药等物资坚决打击,维护农民权益。加强对大户的金融信贷倾斜力度。

4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,走依靠科技的良性循环道路。

数据表明政府支农支出每增加1%,粮食产量就增加0.4052%,科技经费支出每增加1%粮食产量就增加4%。因此政府应持续加大投入力度,并更加注重优化财政支农内部结构。支农支出、农业基本建设支出、科技支出三项在拉动粮食生产中的效果不尽相同,因此应着重考虑资金分配比例,优化支出结构。

科技因素匮乏是造成粮食生产成本过高的主要推手,对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造成成本浪费,高科技农机缺乏造成人工成本过高。大户想要从根本上摆脱成本困扰,必须走出劳动密集型种植、不合理施肥的束缚,这就必须注入科技因素,依靠科技改进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,依靠科学管理完善和提高农业经营管理,依靠应用先进农机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。

5、积极开展在土地不流转下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探索。

土地流转在实现我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,但随着我区在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,土地流转难度也不断增大,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动力略显不足,因此,我们在加大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同时,也对在土地不流转的前提下推进规模经营进行了一些探索。从我区实践情况来看,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:(一)建立村级粮食生产服务合作社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。(二)以“超市+合作社+农户”方式开展农超对接推进蔬菜生产规模经营。(三)集体领办合作社带动农户入社推进水果生产规模经营。(四)以“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方式开展合作经营推进畜禽规模经营。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区农学会本课题组)